首页 / 财经 / 胡中明荣获拾遗传承“大水峪胡中明家乡肠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胡中明荣获拾遗传承“大水峪胡中明家乡肠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胡中明荣获拾遗传承“大水峪胡中明家乡肠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近期,知名家乡肠制作人胡中明女士荣获拾遗传承“大水峪胡中明家乡肠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技艺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这项拥有百年历史的京郊民俗美食技艺,迎来了传承发展的新契机。

大水峪家乡肠的香气,早已深深镌刻在京郊大地的民俗记忆中。追溯其历史,百余年前,村里的厨师胡永海,为践行“物尽其用”的饮食智慧,在红白喜事的“二八席”制作中,以猪小肠、猪肉为主料,经过反复尝试改良出早期家乡肠的制作方法,避免了猪肉的浪费,也让这道美味有了雏形。

后来,创新性地加入砂仁等十几味中药,不仅让家乡肠的风味更趋醇厚,更赋予其健胃、化滞、消食的养生功效,奠定了现代大水峪家乡肠的配方基础。民国时期,这道特色美食已声名远播,关内外周边酒肆纷纷以灌制家乡肠招揽顾客,仕宦商贾、名家名流慕名而至,品酒尝肠,使得“无肠不酒店”的习俗在怀柔地区流传至今。

“我小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吃到爷爷做的家乡肠,那味道至今难忘。”回忆起与家乡肠的缘起,胡中明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肉是极为金贵的食材,临近年关爷爷制作的家乡肠,一部分用于售卖贴补家用,另一部分作为过年的“硬菜”。趁大人不备悄悄咬下的一小块肠肉,那独特的醇香从此在她心中扎下了根,成为难以磨灭的味觉印记。

长大后,这份对家乡味的执念让胡中明毅然走上了传承家乡肠制作技艺的道路。为了延续这份百年风味,她始终以“守旧”的态度坚守传统品质,在制作工艺上不遗余力地秉承古法。“每一盘配料都是人工调制的,这样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家乡味。”胡中明坚持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从原料挑选到成品出锅,全程遵循祖辈传下的手艺精髓。

走进胡中明的家乡肠灌制车间,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如今已过60岁的她仍是车间里的主力,独自一人半晌就能灌制上百斤肠。备馅料、制灌肠、水煮、烟熏……每一道工序她都亲力亲为,手法娴熟老道。当肉丁通过漏斗灌入肠衣时,她用手轻轻一捋便挤出空气,一捋一灌间尽显数十年积累的技艺功底。为了保证品质稳定,她严格遵循《大水峪家乡肠加工操作规范》,从原料要求、加工环境、制作间设计到卫生管理、人员管理、检验规则等10 个方面一丝不苟,哪怕因此限制了产量也绝不妥协。

2010年,胡中明的家乡肠制作事业迎来了重要转折点。她成立了占地600平方米的北京大水峪食品加工厂,引入灌装生产线和灭菌设备,实现了家乡肠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标志着这一传统民俗美食从散户加工正式步入工厂化生产阶段。即便实现了工业化转型,她依然指导工人大体沿用原有的手工技艺,确保每一根家乡肠都保留着地道的传统风味。

“脂肪晶莹,不含杂质,醇香浓郁,肉质弹牙,略带甜味,油而不腻,回味绵长”,这是美食论坛上网友对大水峪家乡肠的高度评价。在怀柔区乃至京郊各区的宾馆饭店、农家院,这道特色美食早已成为必备菜肴,更凭借独特风味闻名全国,吸引着各地食客慕名而来。

随着京郊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大水峪家乡肠已然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字招牌。前来旅游的游客们在饱览山水美景的同时,总要品尝这道特色美食,常常是“吃着盘里的,还带着一大兜子回家”。胡中明表示,希望能把家乡肠与传统文化更深度地结合起来,为大水峪村民俗旅游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道承载着百年历史的美食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走进乡村。

大水峪家乡肠制作技艺不仅是一门手工技艺,更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和山村风味食品特征,对于研究京郊北部山区农村风味食品的形成、演变、发展进程,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社会民情、民生状况和饮食结构变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稳重陈述文字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邮箱1719530292@qq.com,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aijing.daobao.cc/archives/9119.html

admin2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