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双新荣获拾遗传承“传统美术(赏石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近期,付双新凭借其在赏石艺术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拾遗传承“传统美术(赏石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付双新个人多年来投身赏石艺术事业的高度认可,也为赏石艺术这一传统美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付双新,1966年11月出生,其成长历程与赏石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幼,付双新便对大自然中的奇珍异宝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形态各异、纹理独特的石头,仿佛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吸引着他。在成长过程中,他不断地收集、研究各种石头,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赏石知识和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付双新对赏石艺术的热爱愈发深沉,他开始系统地学习赏石艺术的相关理论和技巧。他深入研究赏石艺术的历史渊源,探寻从秦汉时期赏石艺术随园林出现而发端,到魏晋南北朝园林赏石逐渐兴起,再到唐代进入兴盛阶段并出现品赏标准的发展脉络;钻研宋代赏石成为文房清玩一部分,成为相对独立艺术门类,有了赏石专著和鉴赏标准的过程;了解明清时期皇家和私家园林大量兴建,园林置石和厅堂供石广泛应用的盛况;知悉 1912年到1949年期间,赏石艺术从“瘦、皱、漏、透”的形赏转向“形、质、色、纹”自然要素,赏石对象扩展到矿物晶体、化石等的现代转型;改革开放以来,赏石艺术从精英赏鉴走向大众生活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探究,付双新深刻理解了赏石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为他在当代传承和创新赏石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付双新的赏石理念中,赏石艺术绝非仅仅是对石头表面形态的欣赏,而是自然美与艺术美深度融合的精妙艺术形式。他认为,每一块天然观赏石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审美意蕴与人文内涵。他擅长从石头的造型、纹理、色彩、质地等多个元素中去发现和构思独特的艺术形象,赋予石头全新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无论是大型观赏石,还是摆放在厅堂案几上的小巧奇石,付双新都能根据其特点营造出与之相契合的氛围,通过精准的命题概括石头的神韵,实现了“天造奇石、人赋妙意”的审美追求。
多年来,付双新积极参与各类赏石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不仅展示自己多年来收藏的精品奇石,还通过现场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广大赏石爱好者传授赏石艺术的知识和技巧。他的讲解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能够将复杂的赏石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听众,让更多的人了解赏石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付双新看来,赏石艺术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所倡导的自然天成理念,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的生动体现;石尤近于禅的境界与佛家禅悟相契合;以石比德和仁者乐山则彰显了儒家风范;大璞不雕、象外之象更是道家思想的绝妙表达。通过“观、赏、悟”递进的审美感受,赏石艺术将人文境界巧妙地赋予自然之物,这种独特的文化价值使得赏石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观赏石从被发现到成为高雅的赏石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古人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与我国传统的书画、盆景、园林、建筑、文玩、工艺美术等艺术相互辉映,共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和人文追求,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文化价值。付双新在日常的赏石活动中,始终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努力将赏石艺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
获此殊荣,是对他多年来在赏石艺术传承与发展道路上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这一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赏石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中,推动赏石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付双新等众多赏石艺术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赏石艺术这一传统美术形式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