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花荣获拾遗传承“民间文学(月老文化传统婚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称号
月老文化传统婚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婚姻的憧憬与祝福,历经千年岁月沉淀,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期,黄丽花凭借其在该领域的深耕与卓越贡献,荣获拾遗传承“民间文学(月老文化传统婚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称号,成为当下月老文化传承领域的耀眼新星。
1987年2月,黄丽花出生在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村落,这里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她的记忆中,从7、8岁开始,祖母和乡里的其她长辈们为人做媒、牵线搭桥的场景便深深烙印在她的脑海里。
那时的乡村,信息相对闭塞,青年男女的婚恋大多依赖于长辈们的引荐。黄丽花常常看到祖母拿着一方手帕,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与其她长辈们低声交谈着。她们时而眉头紧锁,似乎在为男女双方的条件是否匹配而斟酌;时而喜上眉梢,想必是想到了合适的配对方案。每当看到一对对青年男女在长辈们的撮合下喜结连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悦之中,黄丽花的心中便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温暖与向往。
祖母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月老”,她不仅熟悉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更懂得如何揣摩男女双方的心思。黄丽花常常跟在祖母身后,听她讲述着各种婚恋故事,也看着她为了促成一段姻缘而四处奔走。在祖母的言传身教下,黄丽花渐渐对月老文化传统婚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颗传承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中悄然埋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丽花对月老文化传统婚俗的热爱愈发深厚。她深知,要想真正传承这一文化,仅靠童年的耳濡目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于是,她开始主动搜集与月老文化、传统婚俗相关的资料,从古代的婚恋典籍到民间的婚俗传说,她都一一研读。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地的婚俗差异,黄丽花利用闲暇时间走访了多个地方,与当地的“月老”交流经验。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黄丽花对月老文化传统婚俗有了深刻的理解。她不仅熟悉各种传统婚俗的流程和礼仪,还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她认为,传统婚俗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传承传统婚俗的过程中,黄丽花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婚俗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比如,一些繁琐的礼仪流程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一些陈旧的观念也与现代价值观相悖。为此,黄丽花开始思考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月老文化传统婚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婚介方式上,黄丽花也与时俱进。她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了一个为单身男女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她不仅展示了传统婚俗文化,还为用户提供了专业的婚恋咨询服务,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找到合适的伴侣。
黄丽花深知,传承和发展月老文化传统婚俗,单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进来。为此,她积极开展各种推广活动,不遗余力地宣传月老文化传统婚俗。
她经常举办月老文化传统婚俗讲座和展览。在讲座中,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月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各种传统婚俗的礼仪和寓意,让听众们对月老文化传统婚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月老文化传统婚俗。许多年轻人在举办婚礼时,都纷纷选择采用传统婚俗仪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些企业也看到了月老文化的商业价值,与黄丽花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与传统婚俗相关的产品,如婚庆用品、文化纪念品等,进一步推动了月老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黄丽花在月老文化传统婚俗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获此殊荣后,对于这份荣誉,黄丽花表示,这既是对她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她未来工作的鞭策。她说:“我将把这份荣誉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为传承和发展月老文化传统婚俗贡献自己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