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企业家,大家都知道,企业家是企业生产的组织者、领导者、市场交易中的经营者。其职责是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这些人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一提起民营企业家,有些人就会把他们与资本家联系在一起。
民营企业家于海洋,对此却给出了另一种诠释:“什么是企业家,企业家心里一定要装着工人。”这个解释比理论表述更通俗易懂的是,具体而形象,因为他赋予了“企业家”这一概念以全新的内容,既有浓浓的情感,又有一份责任。
说起于海洋,凡是关注民营经济的人都知道他。在东北地区尤其是在辽宁,他事迹广为人知,被誉为“好人"“救火者”,他的故事在网上和民间广为传颂;有人称他是“品德高尚”的企业家,而这一切源于他跌宕坎坷的人生经历。
于海洋的身世并不显赫。他出生于优秀教师之家,自小便接受了非常正统的家庭教育,推己及人的观念早已深入脑海。成年后,靠着自身能力,于海洋上大学、读研究生、到政府从政,直到壮年官至副厅级,这个很多人难于企及的高度。有赖于党的教育培养,以及良好的个人修养,使得本就品质超群的于海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成为他言行的规范,所以,每一步都走得风生水起,亮点频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也塑造了于海洋的财富观、荣辱观,和心怀天下的人生观。
于海洋的高光时刻起始于在浑南开发区任副主任期间,在这里充分展示了他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调度能力。为了招商引资他广交境内外朋友;为留住外商他尽心尽力为他们创造便利;为企业发展他协调上下解决各种棘手难题;为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他面对色诱不为所动…。这期间,于海洋为沈阳市招商引资及解决企业困难做出了三大贡献。一是废寝忘食协调港商和政府部门,使浑南新世界项目平稳落地,让浑河两岸旧貌换新颜;二是受和平区政府委托,说服港商投资7个亿,最终建成北约客大厦,彻底解决了太原街祖彩烂尾楼项目;三是解决了格林豪森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沈阳和北京的建设用地的招、拍、挂等系列问题,使这家企业在沈阳共投入了近30亿元资金。在此期间,他始终把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比如,欠交的职工养老保险、停供的水电、断供的暖气,都是他优先予以解决的事项。正是因为率先完满解决了职工的切身利益,才彻底平覆了职工上访隐患。
2006年11月,于海洋主政辽阳顺锋钢铁有限公司,开始了他在一个新的领域艰难而辉煌的创业历程。当时顺锋公司的状况简直是惨不忍睹:从2004年开始,矿山彻底停产,采场凋敝,设备报废,厂房破败,工人全部放假待业。满目疮痍,一副荒凉颓废的景象。面对这种远远超想象的境况,于海洋没有退缩,他以破釜沉舟毁家纾难的决心,自筹资金一亿多元,注入顺锋公司。先是补齐了被拖欠了数年的工人工资,又更新了机械没备,唤醒了沉睡多年的矿山,点燃了职工心中的希望之火,顺锋公司奇迹般复活了。这期间,于海洋花费精力最多的,还是在事关职工利益的民生事业上,先是投入大量资金偿还了公司的遗留债务,然后补发了前几任欠下的在职和退休职工工资,补发了所欠的职工三险旧账,全面普调了工人工资,平均涨幅30%。首次发放了职工取暖补助费,各种劳动补助品及午餐补助,继而安排大部分员工回岗就业,给予其与在岗工人一样的待遇。使企业很快步入正轨,职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顺峰矿成为当时辽阳地区工资最高、福利待遇最好企业。企业职工及家属欢欣鼓舞,称赞于海洋“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带来安定的美好生活。”
矿上的干部职工,清楚地记得。于海洋任顺锋矿总经理不久即遭遇了一场危机,而这场危机充分展示了他大公无私,为工人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高尚情操。于海洋说:“如果我不死,就不会扔下你们不管,让你们再过苦日子。”“我不当自己有钱的资本家,我要做让工人过上好日子的企业家。”他上下奔走,四处呼吁,逐级把当时的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这才保住了顺锋,保住了800多国企职工的饭碗。这就是于海洋一切为了工人,不讲个人私利的真实写照!
正当于海洋带领顺锋公司走出阴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全面实施“顺锋带动区域发展计划”,于海洋一直奋勇抗争,坚持上诉,力证清白。一封以辽阳顺锋公司工会名义送到上级机关、上面捺满职工鲜红手印的请愿书,详述了于海洋使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的种种德行善举之后,写到:“于海洋的到来,使公司生产走向正轨,职工生活日趋稳定,企业员工及家属更是欢欣鼓舞,十分珍惜目前的局面和发展前景。所以说,是于海洋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幸福,带来安定的美好生活。”这足以证明于海洋与工人的真实感情,更是一幅情感交融感人肺腑的画面。这是那些不拿工人当人的所谓老板们永远也得不到的。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于海洋感恩工人兄弟给他的支持,被解除羁押后,他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自己被法院扣押而退还的3000万元资金,全部拿出来给职工交养老保险。这是怎样的情怀,多高的境界?
于海洋很谦虚,他说,自己的这些举动并不是有多大的格局,而是看不了职工们受罪。
他岂止关心自己的职工,那些被他遇到过的受困者,都得到过他爱的资助。冰天雪地的腊月的一天,北镇一位中年农民,带着不大的儿子,拉着一三轮嘣的梨到沈阳售卖,直到傍晚也没卖出多少,还遭到城管喝斥。碰巧路过的于海洋,看到未戴帽子的男孩,一边摘下自己的绒帽戴在孩子头上,一边问明因由,毫不犹豫地掏出2000元钱,把所剩的400来斤梨全部买下。卖主不好意思收这么多钱,于海洋说,天不早了,找个店住下,明天早上再回家吧。中年农民感激涕零。而目睹了此情此景的附近门店的一位老板,从此以后就有了一个比自己年龄小的“大哥。”于海洋有一次去医院看望病人,偶遇啼哭号叫的母子俩,问其原因,说是给孩子看病的钱被人偷了,于海洋掏出2000元钱给他们去看病。同行的朋友说,你真大方,他们要是骗子呢?你这钱不是白瞎了。于海洋说,我就看不了孩子哭。
……
不止这些。在扶危济困行列里,在扶助贫困大学生的队伍里,在抗灾救灾的捐款名单里,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和不菲的捐资….…这些年他捐过多少钱,他不记得。他说,凡遇到这种情况,不拿钱心里过不去,拿了心情倒舒坦了。
可见,一个心有大爱,对社会充满责任和爱心的人,心里怎么会不装着与他生死与共的工人弟兄?所以,在于海洋离开顺锋公司的这些年里,职工们还想着他,盼着他回来。
这应该是“心里装着工人”的企业家的最大荣耀。“心里装着工人”,一切为了工人,是于海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她既契合了企业家精神,又与时代旋律合拍共振。
如今,民营经济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的时刻,“心里装着工人”的民营企业家于海洋,已不再仅仅牵挂着顺锋公司的工人兄弟,他的视野更宽广,智慧的目光聚焦在了诗和远方。经历了坎坷磨难的于海洋,意志更加坚定,“千击万磨还坚劲”,定会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为他全新诠释的企业家充实更加丰富的内涵。
于海洋,他前半程人生中的至善 淳厚 正义 公道 家国情怀,是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缩影和真实写照。于海洋下一程人生之路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承大道奔赴山海。静待,春暖花开……。
作者:陈景明,男,1963年生,河北省献县人。著名作家,有很高的文学素养。1984年河北师范大学政教专业毕业。先后在河北水利专科学校任哲学教师,河北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任编辑,沧州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沧州市农业农村局任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