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 黄汉羽 —— 星火照四方,薪火永相传

黄汉羽 —— 星火照四方,薪火永相传

黄汉羽 —— 星火照四方,薪火永相传

黄汉羽 “科技为民、文化赋能” 的精神,早已突破地域的边界,从广东普宁走向全国多地,更在代际传承中留下了诸多温暖而扎实的印记。那些受他启发的人、被他帮助的群体,正将这份精神转化为行动,在不同领域续写着新的故事。

在跨地域农业帮扶中,黄汉羽的技术与理念成为 “致富钥匙”。2024 年,广西贺州昭平县的柑橘种植户面临着与普宁早年相似的困境 —— 因土壤排水不畅,柑橘烂根问题频发,当地农技部门多次尝试改良却效果不佳。得知这一情况后,黄汉羽主动联系昭平县农业农村局,通过视频连线详细讲解 “起垄覆膜栽培法” 的技术要点,还特意将技术细节改编成适合当地农户理解的 “方言口诀”,如 “垄高三十公分好,覆膜要把边封牢,雨天不涝根不烂,果子挂满枝桠梢”。不仅如此,他还协调普宁的农资企业,为昭平县农户提供适配的覆膜材料,并安排自己的学生 —— 普宁果树研究中心的年轻农艺师李伟,专程前往昭平驻点指导。经过半年实践,昭平县首批试点的 500 亩柑橘园烂根率从 40% 降至 8%,亩产提升 25%。当地种植户周建林在丰收时特意录制视频向黄汉羽致谢:“黄老师的技术和口诀,让我们的橘子有了好收成,这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如今,“起垄覆膜栽培法” 已在昭平县推广至 2000 亩,成为当地柑橘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代际师徒结对中,黄汉羽的 “传帮带” 让精神落地生根。2023 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起 “名师带徒” 计划,黄汉羽主动报名成为导师,与 3 名来自不同地市的年轻农技员结成师徒。他为每位徒弟制定了 “科研 + 科普” 双培养计划:在科研上,带着徒弟深入田间采集数据、分析品种特性;在科普上,指导徒弟将技术转化为文艺作品。来自梅州的徒弟陈琳,最初对 “科技 + 文艺” 的融合感到困惑,黄汉羽便带着她走访普宁的老果农,让她亲身体验《果树栽培口诀》如何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还手把手教她撰写科普短文、创作农技顺口溜。经过一年的培养,陈琳不仅在梅州柚品种改良项目中取得突破,还创作了《梅州柚栽培歌》,在当地农户中广泛传播,帮助柚农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陈琳说:“黄老师不仅教我们技术,更教我们‘心里要装着农户’,这种为民服务的初心,是我最珍贵的收获。”

在校园教育领域,黄汉羽的故事成为 “思政教育” 的生动素材。2024 年,普宁市第一中学将 “黄汉羽事迹” 纳入高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组织学生开展 “跟着黄爷爷学创新” 活动。学生们分为 “科研小组” 和 “文艺小组”,前者前往普宁果树研究中心,在黄汉羽的指导下观察果树生长、记录数据;后者则根据黄汉羽的科研故事,创作诗歌、绘画等作品。高一学生张晓雅在参加活动后,创作了诗歌《果树下的脊梁》,其中写道:“您弯下腰,是为了果树长得更高;您写下诗行,是为了让技术走进农人的心房。” 这首诗不仅在学校文艺汇演中展出,还被收录进《普宁校园文学集》。普宁一中思政课教师王丽表示:“黄汉羽先生的经历,让学生们明白‘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以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实现的,这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有感染力。”

在文化交流领域,黄汉羽的作品成为 “中外友好” 的纽带。2024 年,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文化处举办 “中国科技与文化展”,特意收录了黄汉羽的《岭南果韵》诗词集与 “起垄覆膜栽培法” 技术图解。展览期间,泰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对黄汉羽 “用诗词传播农技” 的方式产生浓厚兴趣,该校农业系教授颂猜专门通过视频连线与黄汉羽交流,探讨如何将这种模式应用于泰国的热带水果种植推广。黄汉羽还向泰国农业大学捐赠了《果树栽培口诀》的泰文翻译版,希望能为泰国农民提供帮助。颂猜教授表示:“黄汉羽先生的作品,既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展示,也是中国文化的传递,这种跨领域、跨文化的交流,对推动两国农业合作很有意义。”

如今,年过七旬的黄汉羽,依然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热情。他学会了用短视频平台分享农技知识,账号 “果乡黄汉羽” 开通半年,已积累了 5 万多粉丝,每条视频都围绕一个农技要点展开,搭配简洁的口诀或诗词,如讲解果树修剪时,他会说 “剪弱留强要记牢,通风透光很重要,来年结果品质高”,深受农户与年轻网友的喜爱。他说:“时代在变,传播方式也要变,但‘科技为民’的初心永远不变。只要能帮到更多人,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愿意尝试。”

从广东普宁到广西昭平,从田间地头到校园课堂,从国内帮扶到国际交流,黄汉羽的精神如同星火,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传递、燎原。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 “科技” 与 “文艺” 的力量融入民生,让 “初心” 与 “担当” 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这种精神,不仅照亮了当下,更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农业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这便是黄汉羽留给时代最珍贵的 “薪火”,也是他 “双轨人生” 最动人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稳重陈述文字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邮箱1719530292@qq.com,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aijing.daobao.cc/archives/8281.html

yft521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