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羽 —— 余热暖社区,银发亦生辉
在跨地域帮扶与代际传承之外,黄汉羽的 “科技为民、文化赋能” 精神,还在他居住的普宁市流沙东街道玉华社区落地生根。作为社区里的 “老专家”,他不仅用专业知识服务邻里,更带动一批退休老人组建志愿团队,让 “银发力量” 成为社区治理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书写了老有所为、余热发光的温暖篇章。
玉华社区是普宁市典型的混合型社区,既有老旧居民楼,也有新建小区,居民中既有长期生活在此的本地人,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年龄跨度大、需求多样。2023 年初,社区居委会在走访中发现,不少老年居民因缺乏科学养生知识,常被虚假保健品宣传误导;而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孩子,放学后缺乏托管与课外辅导渠道。得知这一情况后,黄汉羽主动找到社区居委会,提出 “组建银发志愿队,开展便民服务” 的想法,这一倡议很快得到了社区内 12 位退休教师、医生、工程师的响应,“玉华社区银发便民服务队” 正式成立,黄汉羽担任队长。
针对老年居民的养生需求,黄汉羽牵头推出 “科学养生小课堂”,每月在社区活动中心举办 2 场讲座。不同于市面上晦涩的养生理论,他结合自己的园艺科研知识与生活经验,将养生知识转化为通俗的 “接地气” 内容:讲饮食健康时,他会用 “像给果树配肥一样搭配膳食,缺啥补啥才科学” 的比喻,教大家根据季节调整饮食;讲运动保健时,他会带着老人们在社区花园里观察果树生长,边散步边讲解 “适度运动如果树修剪,循序渐进才有益”。为了让知识更易传播,他还创作了《老年养生口诀》,如 “晨起一杯温开水,如给果树浇晨露;睡前泡脚促循环,好比冬灌保根系”,打印成小册子发放给社区老人。社区居民、72 岁的刘阿婆说:“黄老师讲的养生知识听得懂、用得上,我现在再也不买那些没用的保健品了,每天跟着他在花园里散步学知识,身体也舒服多了。” 截至 2024 年底,“科学养生小课堂” 已举办 48 场,覆盖社区老年居民超 800 人次,社区内虚假保健品投诉量同比下降 60%。
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托管与辅导难题,黄汉羽与银发志愿队的退休教师们一起,开设了 “四点半课堂”。每天下午放学后,社区活动中心的教室便成了孩子们的 “第二课堂”,退休教师负责辅导作业,黄汉羽则会利用自己的特长,给孩子们上 “趣味自然课”。他带着孩子们在社区的小花园里认识果树品种,教他们观察树叶的形状、花朵的结构,还把果树生长的知识编成小故事、小诗歌:“小橘子,穿绿袄,春风吹,开花了;夏雨浇,结果了,秋风吹,红了袄。”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来自湖南的务工人员李师傅说:“以前下班后总担心孩子没人管,现在有了‘四点半课堂’,孩子不仅能完成作业,还学到了好多课本外的知识,真得感谢黄老师和这些老人们。” 两年来,“四点半课堂” 累计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320 余人次,其中有 12 名孩子在学校的自然科学竞赛中获奖。
除了便民服务,黄汉羽还带动银发志愿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打造 “科技 + 文化” 特色社区品牌。2024 年春节期间,他牵头举办 “科技文化节”,组织志愿队成员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退休工程师们展示简易科技小发明,退休医生们开展健康义诊,黄汉羽则带着孩子们现场创作 “果树主题书画”,并将自己的《岭南果韵》诗词集节选制成展板,供居民参观。文化节期间,他还策划了 “科技灯谜会”,谜面多与农业科技、生活科学相关,如 “‘果树矮化密植’打一成语(答案:精益求精)”“‘雨后果树不烂根’打一科技名词(答案:排水系统)”,既有趣味性,又传播了科学知识。这场文化节吸引了近千名居民参与,成为社区年度文化盛事,也让 “科技文化” 的理念深入居民心中。
社区居委会主任陈少玲表示:“黄汉羽先生不仅自己发挥余热,还带动了一批退休老人参与社区服务,他用‘科技 + 文化’的思路,解决了社区的不少实际问题,也让社区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现在,我们社区的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加入志愿队伍,形成了‘银发带青丝’的良好氛围。”
如今,年过七旬的黄汉羽,每天仍会雷打不动地到社区活动中心 “打卡”:上午整理科普资料、准备课堂内容,下午要么给孩子们上自然课,要么陪老人们聊天讲养生,傍晚则会在社区花园里观察果树生长,记录数据。他常对志愿队的老伙伴们说:“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要我们还有一份力,就能为社区、为大家多做一点事,这样的晚年才更有意义。”
从社区的 “四点半课堂” 到 “科学养生小课堂”,从 “科技文化节” 到 “科技灯谜会”,黄汉羽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为民、文化赋能” 的精神无需宏大的舞台,在基层社区的方寸之间,同样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带动的不仅是一支银发志愿队,更是一种 “老有所为、乐于奉献” 的社区风尚,这种风尚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也让 “初心” 与 “担当” 的种子,在最贴近生活的土壤里,开出了最温暖的花。